民国时期重工业比清末强还是弱?为什么清末能自产军舰到民国反倒不能了?

2023-09-25 18:52:13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

  首先要说一下问题有错误,民国能自产军舰,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比清末强,之所以给人感觉民国的重工业差,是因为列强的工业发展速度更快,中国和它们之间的差距拉大了,所以给人感觉民国时期的工业比清朝时还不如。

  在民国时期,中国自建了包括逸仙号、平海号两艘轻巡洋舰和咸宁号、民权号、民生号三艘长江炮舰在内的一批军舰。如果单纯纵向比较,虽然民国时期建造的军舰数量较少,但是技术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横向比较的话,那么和西方列强的差距则比清末时还大。

  像平海号轻巡洋舰排水量有2400吨,超过了清末最大的自建军舰平远号钢甲舰。但是平远号钢甲舰建造时,也是属于当时国际上的主力舰之一,仅次于铁甲舰而已。而平海号则不过是一艘轻巡洋舰,当时列强的主力战列舰,吨位早已超过了4万吨,相比之下,这个差距增大了。

  其他重工业也是如此,民国时期的钢铁产量和清末时差不多,生产的武器也依然是以为主,火炮产量很低,而且大多是迫击炮等轻型火炮,连75毫米山野炮都只有少数兵工厂能生产,只有产量有所增加。而列强不仅能生产火炮,还能生产新式的飞机、坦克,中国的军工已经远远落后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让人觉得民国时期的重工业非常落后,甚至不如清末的时候。

  ·

  清末的重工业由于同治、光绪两朝的持续大手笔投入和建设,是打下一定基础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福建马尾和上海的造船,天津、金陵、汉阳等几个厂的枪炮和机器等,几个重点项目,如左宗棠的马尾、李鸿章的江南总局和天津,张之洞的汉阳,都是配套齐全、既能造枪炮兵舰等下游军工产品,又能源源不断提供钢铁、机器等原料和“造器之器”等上游产品,还附设教育机构培养军工人才。尽管清代也是积贫积弱,但自太平天国之役结束后,绝大多数时间里全国还是勉强保持了一个统一治理的状态,除去个别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其实遭到破坏的因为和平时间长,战争时间短,一般也会有所恢复,比如马尾厂在中法战争后仍能制造出新的巡洋舰和商船,被几次蹂躏的大沽厂还能不断研制诸如“马匣子”之类颇具创意的武器),大多数都能得到一个较平稳的发展,因此清末的重工业可以确保诸如“老套筒”、“汉阳造”等当时还算先进轻武器,山野炮等重武器的批生产,也能自行研发建造装甲巡洋舰一级的舰船,这和“形势稳定、配套齐全”这两点息息相关。

  上海江南制造局炮厂锻房

  民国后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一方面,民初很长一段时间欧美以“中国发生内战”为由拒绝供应步枪及以上军火,也不再提供技术支持,导致国内军工生产能力长期低位徘徊,另一方面,袁世凯死后也的确出现了军阀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不但全国性的统一、安定和规划形同虚设,甚至区域性的稳定都变成奢望,这导致很多原本已成型、成规模、成配套的几个重工和军工体系变得“缺胳膊少腿”,比如江南所、汉阳厂,清末能自己满足需要的许多轧钢品种,到了民国年间反倒都需要进口,机器就更不用说了;另一方面,科技毕竟在进步,民国期间也有一些新产品引进,比如飞机(尤其水上飞机)、机枪(清代已经能生产,但大规模生产是在民国)、迫击炮、冲锋枪等,都是在民国期间形成一定能力和规模的,江南厂“两头在外”的几艘万吨轮,“三十节”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中正式步枪等,也算民国时代军工重工不多的几个闪光点,而山西、东北这两个相对安定的次区域,也一度形成较完善的重工-军工配套体系。

  清末中国重工业代表作——汉阳铁厂

  但即便在所谓“黄金十年”,相对巩固稳定的南京政府在重工-军工发展上也犯了许多错误,比如只重视下游成品,却对配套的上游钢、煤、焦,和运输、发电、化工等上游产业漠视,以及在国外重新开放对华军火出口后迷信“造不如买”,忽视培养本土大型武器和机器设备制造能力,忽视人才培养,结果浪费了原本就不多的和平发展时期,搞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却中看不中用、更不“耐磨损”的体系,马尾厂造了十几架水上飞机,却几乎每架都不一样,江南厂造平海号巡洋舰,不但几乎所有部件都要进口,甚至下水后还要开到日本去安装武器(那时候全面抗战都快打响了)。就连相对较用心的山西,其生产出的汤姆逊冲锋枪和“阎大炮”也因材料不过关,打一阵子就会故障百出,甚至完全报废。

  旧中国所建造的最大军舰——平远号装甲巡洋舰

  更要命的是,民国只有38年,但抗战却打了14年,这14年里最为配套、完善的东北军工、重工产业完全沦陷,上海、广东、福建、汉口、巩县、大沽、太原……这些相对发展较好的工业基地相继被日本占领、破坏,虽然大多数厂都在沦陷前内迁,但因为组织不当、条件艰苦,有的厂内迁后就完全丧失了生产力,有的虽勉强恢复生产却也元气大伤,更要命的是这么一折腾,本来就先天不足的配套能力也丧失殆尽。抗战中期以后外援源源不断而来,“便宜饭好吃”,只能生产些“破铜烂铁”的本土重工、军工产业就更够呛了。

  抗战后很快内战又爆发,但平心而论,从45-47年间一系列国民政府发展规划看,即便给他们时间,照这个规划走下去,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怕也只能是个龟速——而且还不是爬得比较快的龟种。

  其实,民国时期也确实是能自行建造军舰的,著名的如逸仙号和平海号两首轻型巡洋舰,都是民国时代由江南造船厂自行生产的。

  但即便如此,小编还是认为民国时期的重工业水平,相比于清朝也还是退步了。注意,这里所说的退步,并不是指民工时期工业技术的倒退,而是指民国时期重工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各主要强国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很多网友都觉得,清末时期中国还能自行生产火炮、军舰。而发展到民国时期,放佛就鲜有提及这些军工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民国时期的国防工业也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只不过无法跟上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罢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火炮!清末时期,那时火炮的主流铸造材料,还用的是碳素钢,而清朝的军工厂已经消化了这些材料的生产工艺。

  但到民国时期,世界各主流列强的火炮,已经改用合金钢,实现无缝管了。而当时民国的军工厂却没有这种技术,而且自身也没足够的钱,去建成一家能量产精钢的工厂。因为,要保证这样重型的工厂投产,估计需要约8000万银元。悲剧的是,这笔费用对于积贫积弱的民国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此外,民国时期之所以还能建造如前文所说的逸仙号和平海号这样的上千吨的军舰,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得益于清末打下的基础。因为,负责建造这些民国军舰的江南造船厂,就是清末在江南制造局基础上,专门拆分出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军工造船厂。

  所以,民国时期的重工业与同时代的世界相比,不得不说是在退步。

  回顾清末时期,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实际上清朝当局也一直在努力,以图振兴。虽然,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的战败而失败,但清朝力图振兴的行动和努力却并没有停止。甲午战败后,清朝还是不断从西方列强、甚至日本采购军舰,重建海防。而民国时期的海军,很大程度上都只继承了清末海军的衣钵而已。

  发展到1899年,洋务派已建成兵工厂达30家之多。经过洋务派多年的努力,清末时期,中国兵工厂能够仿制和生产各类西方的新式装备,比如著名的汉阳造等。所以,当时中国的武器制造水平,与西方主流强国之间的差距已经缩短不少了。

  但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工业,尤其是军工业的发展情况,就变得更糟糕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末虽然饱受列强欺凌,但清朝至少还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国家。而民国除了东北易帜后存在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间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军阀林立,彼此混战。与此同时,旁边的日本也开始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最终,在内外交困、局势动荡的困扰下,民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从而不断被世界主流强国所抛离......

  本文作者:小贱贱

  ·

  很多可能压根就无法相信民国晚清时期的重工业比民国还要强的事实,纵横当初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这件事,坚持认为民国时期的重工业是完全赶超清朝的,并且拿出了高中历史教材上的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以民国黄金十年的工业水平,怎么可能连一艘军舰都造不出来,事实证明,纵横那时候还是年轻,结果脸被读者打得是啪啪响啊!

  实际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清时期的军舰相对好造一点,而到了民国时期,需要造的军舰对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了。

  以前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二战时期美国能够造好几百条航母,现在造一艘航母都费劲,就是这个道理,那个时期的航母跟现在的航母相比就跟玩具一样。

  放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军舰制造上也是这个道理,19世纪下半叶是军舰快速发展的时期,只要你有钱,可以立马打造出当时世界数一数二排水量的军舰,然而只要你三五年不投入,立马就会被淘汰。

  中法战争失败后,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被全部击沉,清政府痛定思痛,仅仅三年时间就打造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排水量的舰队,当时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远号,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这艘从1886年底开工,1888年初下水的军舰,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

  然而这艘舰也就刚下水的时候还算先进,到甲午海战的时候,仅仅六年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当时日本购买的吉野号,相对北洋水师的军舰先进不是一两个层次,船比我们的大,跑得还快(吉野号是平远号的二倍),火力还猛,在1894年甲午海战时候,吉野号可以说是亚洲战场上最先进的军舰。

  然而甲午海战过去仅仅十年,在日俄战争时期,吉野号就已经从最先进的军舰沦为三线军舰了。

  从这一方面来说,1888年制造的军舰,和1928年时候制造的军舰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国民政府无法大力制造军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晚清洋务运动和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正好是背道而驰,洋务运动时期重视重工业而不重视轻工业,导致国家在拿出了大批钱后而没有直接的回报,最终既不能“自强”,也未能“求富”。

  民国时期,则光发展轻工业而不发展重工业,这就导致在军工方面发展不足,所以无法制造军舰。

  晚清的时候,至少还有一刻自产当自强的心,到了民国时期,可以说是自暴自弃了,这又是为何呢?

  最根本的一点原因就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当时中国的轮船招商总局,本身是李鸿章建造的,后来他的孙子李国杰担任董事长,结果北伐到上海的时候,国民政府就有意要将其收为国产。

  当然,民国政府也无力经营,1928年全国钢产量为三万吨,然而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一直到1935年才达到五万吨,可见对重工业的忽视。

  对于大部分军阀来说,重工业是大投资、慢回报,还不如购买来得实在,有可能今天是你的地盘,明天就被别人占领了,给他人做嫁衣。

  当时唯一有发展重工业的地方就是东北,张作霖主政下的奉系不但建造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还购买了一艘大一点的军舰,将其改造为“飞机母舰”。

  相对于各地军阀来说,他最起码还把这块地方当作地盘,为了维护这块地盘,还能做一点适当投资。

  而国民政府下的江浙财阀,本身就是买办阶级,通过进出口贸易就能够赚得很多钱,谁会去搞实业,别说是重工业这样来钱慢的,就是轻工业他们也不搞啊!

  所以,不是重工业不好搞,而是国民政府没有那个积极性去搞。

  ·

  民国的发展环境太差了。

  总共才38年,军阀混战就占了十来年,刚和平了没几年,日本人就打进了东北。到1945年抗战胜利,国家千疮百孔,紧接着又是内战。这种长期战乱的环境怎么去发展重工业?

  其次,民国连个统一的中央政府都没有,地方实力派各自为战,争强斗狠,又怎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重工业,它的发展需要多部门多地区多工种协同合作,可是民国时期军阀林立,中央衰微,很多事只能靠地方自己办,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缺乏资金、技术和资源的支持,重工业如何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方军阀宁可花钱买国外的先进武器,也不愿自己发展重工业。毕竟重工业所需资金大,周期长,但见效很慢,军阀们即便有心去做,最终也得屈从现实,毕竟自己造不如买来用来得实在。

  所以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重工业除了东北等几个有限的地区有所发展外,其他地区都发展缓慢。像天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到处充斥着商业和金融的气息,民族资本家们更多投资商业和金融业。对于工业,他们有限的力量也只能涉足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持,始终无法得到发展。

  而晚清时期,尽管有地方分权趋势出现,但由于慈禧太后善于协调实力派之间的关系,大规模的离心倾向并未爆发,清政府始终是统一的中央政府,且有心发展重工业,并力图通过重工业的发展完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标,于是在地方实力派的配合下,通过三十多年的集中建设,发展出了比较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可以说,晚清具备了一定的军工生产能力,比如北洋水师被团灭后,清廷还能够在短时间内重建海军并完成新式陆军的建设。而且,在配合军工发展的一些上游部门上,晚清也是搞得有声有色,像冶金、炼铁、采矿等,均得到了一定发展。

  毕竟中国是一个大国,只要国家统一,发展环境和平稳定,搞什么都不会太差。

  

民国时期重工业比清末强还是弱?为什么清末能自产军舰到民国反倒不能了?

  

民国时期重工业比清末强还是弱?为什么清末能自产军舰到民国反倒不能了?

  

民国时期重工业比清末强还是弱?为什么清末能自产军舰到民国反倒不能了?

  

民国时期重工业比清末强还是弱?为什么清末能自产军舰到民国反倒不能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